“不安分”的王才文

痕迹  2009-09-05 22:41  476

  
        16年前,他背负9000元外债只身外出务工;16年后,他回乡投资150万办起了花山肉鸽养殖基地,实现年收入180万。普安镇杨柳湾村农民王才文的创业故事,在开江广为流传,成为佳话。

  踏着初秋的晨光,我们一行慕名前往普安镇杨柳湾村开发区。在杨柳湾村支部书记周依东的引领下,我们在开江县花山肉鸽养殖基地见到了王才文。“我们的肉鸽都是引进的美国大皇鸽、丹麦皇鸽、法国卡奴鸽等世界优良品种,营养价值很高。”王才文一见到我们,就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他的“宝贝”。

  回想起创业的艰辛历程,王才文感慨地对向记者说:“92年,家庭经济很困难,欠了9千元的外债。为了挣钱还账,我一个人远赴上海打工,每天都要工作十七、八个小时。”

  王才文不仅吃苦耐劳,而且头脑灵活。当他发现很多老乡都在工厂附近做水果生意,并且生意不错,他毅然辞职做起了水果小老板。“当时做水果生意也很辛苦,竞争压力大,仅工厂附近的水果摊就有36家,不过后来只有我坚持下来了。”王才文提起当时的情景既辛酸又自豪。心里一直不“安分”的王才文,在别人纷纷偃旗息鼓的时候,他却决定开一家水果超市。他的睿智和勇气,在水果小贩中一下子凸显出来。在他的精心经营下,水果超市生意非常红火,不但解决了8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,还为他赚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。

  经过多年的打拼,手头有些资金积累的王才文又不“安分”了。

  细心的王才文发现: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,人们对健康、营养的追求与日俱增。朋友间流传的“一鸽顶九鸡”之说,给了他启发和灵感。他先后多次到餐厅了解鸽肉的市场需求,并三次到上海的肉鸽养殖基地考察,并认真学习研究养鸽技术。2008年6月,他离开生活了16年的上海,决定回乡成就他的创业梦想。

  “当时也很担心、犹豫,家属也反对,我们夫妻多次商量过,要冒那么大的风险,到底值不值?刚搞第一期养殖时,我每天起早摸黑、亲历亲为,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。”王才文最初创办养鸽场时,遇到重重困难。

  在当地党委、政府的帮助下,养殖基地逐步走上正轨。目前,投资150多万元的花山肉鸽养殖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,成功地繁育出了3个品种、4千多对种鸽,每年可以出栏600万对肉鸽,年总收入180多万元,纯收入达100多万元,已发展成一个以养殖肉鸽为主,集生产、销售、科研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。

  ·陆世斌 本报记者 孙成霖·

刊于:《达州日报》2009年9月5日第2版

分享:
相关内容
  • 《开江拯救“慕母亲河” 两河清水又重现》
    潺潺河水悠自流、雕花石栏别有致、拂堤杨柳醉春烟、漫步游人密如织……徜徉在达州市开江县城滨河公园林荫道上,一组组情景相融的和谐画面,见证着“两河”治理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    痕迹 | 2009/07/07 14:06 | 1113
  • 《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》
    “噼里啪啦”,在一阵热闹的鞭炮声中,注册资金达150万元的富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在开江县长岭镇山溪口村成立了。笔者见到合作社理事长也是该村支部书记刘大秧时,他正与村民交流着生猪养殖方面的经验,忙得不亦乐乎。
    痕迹 | 2009/06/20 14:04 | 948
  • 《共创希望之路》
    开江县作为全省劳务输出重点示范县,去冬今春,受金融危机影响,全县返乡农民工高峰期达19594人,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问题。令人欣喜的是,该县以实施“三项行动”为载体,多措并举抵御就业“寒冬”,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踏上了希望之路。
    痕迹 | 2009/07/11 14:00 | 1033
  • 《“铁人”孙培伟》
    人物档案 孙培伟,1935年出生于开江县灵岩乡土地坪村。13岁那年,迫于生活压力,开始挖煤拖煤。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,新中国成立后,他多次被表彰为先进生产者和“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”、“国劳动模范”,被工友亲切地称为“铁人”。
    痕迹 | 2009/09/01 13:50 | 914
  • 《开江发展速度振奋人心》
    作为四川东部典型丘区,昔日,开江县“家底”单薄:基础条件差、城乡差距大、财力薄弱、发展滞后。时过境迁,凡是重踏开江热土的人们,无不为眼前蓬勃发展、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赞叹不已。县域经济止滑提速,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,中等城市框架日渐清晰……
    痕迹 | 2013/05/11 13:48 | 887
相关推荐
新闻旧写
热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