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3
四川在线达州频道(王万斌 陆世斌 本网记者谢颖)消息 潺潺河水悠自流、雕花石栏别有致、拂堤杨柳醉春烟、漫步游人密如织……徜徉在达州市开江县城滨河公园林荫道上,一组组情景相融的和谐画面,见证着“两河”治理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“两河治理后,河道模样变了,垃圾堆不见了,开江的城市味道浓了,感觉生活也有品位了,真的感谢县委、政府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”,家住滨河路边的黄晓莉感慨地说。
痛彻心扉 “母亲河” 病入膏肓
穿城而过的蕉溪河、澄清河,是开江人民的“母亲河”,它尤如与生命母体连接的脐带,维系着58万开江人的生存和开江社会的发展。直到上世纪80年代,“两河”尚能维持“绿水绕宅流,鱼虾满河游”的和谐之景。
但在此后20多年中,这种和谐之景却只能存在市民回忆中。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,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“母亲河”沦为了县城居民想爱却爱不起来的“龙须沟”,到处袒露着伤痕、凝聚着哀怨、灌满了忧患。“走到河边,风一吹就闻得到一股臭味,垃圾也到处都是。特别是夏天,苍蝇蚊子特别多,大部分住在河边的人户都不愿意开门。”家住双叉河街19号的刘仲珍回忆起当时的情况,嘴角撅起一丝厌恶的表情。
没有痛彻心扉的体会,就没有痛定思痛的改变。2004年9月3日至5日,开江遭遇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一次强降雨过程,全县各地平均降雨量超过300毫米,加之城区“两河”河道狭窄、河床高凸,实为“浅水滩”的“母亲河”在这一刻再次暴露了另一弱点:防洪泄洪能力的脆弱。在这次灾难中,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蒙受着巨大损失。全县20个场镇中有10个被淹,受灾群众达52万人,造成无吃、无穿、无住的“三无户”1900余户,因灾死亡11人,失踪6人,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6.3亿元。
一天天恶化的环境,一串串沉重的数据,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“母亲河”已病入膏肓。为了不让悲剧重演,为了市民的生命健康,开江县委、县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“母亲河”。
痛定思痛 打造开江“府南河”
“我们要在前两届县委、县政府治理两河的基础上加快进程,及时解决当务之急、百姓之急,把两河打造成开江‘府南河’,尽快让广大市民深受其益。”2008年10月,新任开江县委书记王善平同志通过调研和考察,在治理现场对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说。
县委、县政府庚即与达州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达到一致意见,用成都府南河治理模式把“两河”打造成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“护城河”和集“休闲、旅游、观光”为一体的3.65千米“生态景观带”。将“两河”治理与城市防洪工程有机结合,加固原有河堤,使其牢固可靠;将“两河”治理与城市建筑风格有机结合,统一规划河堤形状和风格;将“两河”治理与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有机结合,仿照苏州河在堤岸统一修建青石雕花护栏,栽种垂柳、桂花树、黄角树,安装路灯;将“两河”治理与河床水体工程有机结合,河底铺设鹅卵石,还原自然生态;将“两河”治理与城市饮灌工程有机结合,上游修建沉沙池、拦渣墙,完善排污管道,实现雨污分离,确保水质清澈明净;将“两河”治理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,打造水文化、水景观,为群众提供休闲、娱乐、旅游场所。
由于“两河”治理规划中,“两河”附近的居民用地被列入征用范围,部分民用建筑也被列入拆迁范畴。建筑拆迁、青苗赔偿、土地征用赔偿等一系列的难题就摆在了工作人员的眼前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刘卫华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一棵葱可停三天工,三天两头都有人来施工现场‘找麻烦’,治理工程推进速度缓慢。”“治理河道好是好,但是突然要把种了多年的菜地铲了,心情很复杂,所以有人去阻碍施工。”家住蕉溪河旁的顾兴菊回忆起开工动土时的情景说。
为加快工程推进速度,工作人员采取“治河先‘治人’”的策略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积极引导和转化居民的思想观念,分析“两河景观工程”建成后给拆迁户及开江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,并同步启动完善对居民征地地面附着物和青苗的清点、补偿和清理工作,治理工作得以稳步推进。
标本兼治 力求长治久“洁”
随着“两河”治理工程的逐日推进,市民们欣喜地看到,城区蕉溪河、澄清河已发生显著的变化:昔日浑浊的河流正日益清澈,垃圾遍地的河坡也被整齐的拦河坝、秀美的树木和景观取代,成为一道崭新的风景线。
“两河”治理首先堵住了排污口,然后实行清淤疏浚、绿化、彩化、美化等综合治理。为彻底解决河水污染根源,该县在实施“雨污分离”治理方案中,除积极修复、完善排污管道外,并在普安镇投资修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。据污水处理厂负责人谭天登介绍:“项目自2008年开工以来,已累计完成投资4320万元,已完成开挖、安装、回填截污干管9000多米,铺设污水收集一级干管18.5千米,完工后可日处理污水1.5万吨,将有效解决县城近十万人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的污染问题。”
“河道治理建设是基础,而加强管理才是关键,要象管理城市道路一样管理河道。”县长王成在“两河”治理办公会上对滨河路的管理做出强调。多年来城区河道人为破坏、任意向河道内排污、倾倒垃圾、阻塞河道等现象严重,为巩固治理成果,保证“两河”长治久“洁”, 该县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,实行边治理边管理。
目前,治理工程已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,用于两河河道整治、拦河坝新建、排污管道及滨河路景观打造。在全县强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,“两河”治理步伐迅速加快:滨河东路景观工程污水管线铺设、河堤整治已完工;新宁桥至悼念堂段滨河景观工程已完成雨水管网和排污管网安装,正在进行防护栏修建和景观打造;清河东路景观工程正在实施绿化、彩化、美化。
日新月异 “母亲河”焕发新颜
清晨和傍晚时分,漫步在“水清、流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澄清河、蕉溪河两岸,泛起的河风清新宜人,拂动的翠绿沁人心脾。“母亲河”又开始深入人心,切切实实地改变着市民的生活,也改变着市民的意识素质。
一位颇有见解的市民看着正在紧张施工的现场,感慨地说。“两河治理盘活了河道两岸的大片土地,周边的民房、门市、土地都会增值,将为居民带来很大的实惠。”
“以前这边因为环境差,又脏又乱,所以生意也不好。当时想把门市转租出去,也没人愿意租。现在搞两河治理,环境好了,生意也跟着火了。”“滨河人家”酒楼的杨老板看着店内满满的客人欣喜地说。
与滨河两岸秀美风光交相辉映的还有另一组特殊的风景:在来往的人群中有一群披着肩章的志愿者,时而俯身拾起地上的垃圾,时而牵着小朋友的手一起给垃圾“找家”。“现在一看到塑料袋、包装纸,就自觉地去捡,大家都习惯了。”住在澄清河边已年过花甲的张德福大爷带着孙子,一起来做“志愿者”。张大爷还兴奋地给记者吟诵起自己写的诗:“滨河两岸风光秀,逍遥如临苏杭游,晨夕河畔走一走,此生能活九十九。”
据悉,“两河”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65%,今年春节前将全部竣工,届时,城市防洪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,“两河”脏、乱、差、臭现象将得以彻底根除,人居环境将得以极大改善,蕉溪河、澄清河流域也必将成为开江的水源涵养带、生态效益带、休闲景观带、富民工程带。采访结束时,县水利局局长涂平告诉记者:今年春节前,两河交汇口下游的橡胶拦河坝工程将正式蓄水,届时广大市民将可以游船泛舟,尽情享受“两河治理”带来无限欢畅和快乐……
475
948
1033
913
8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