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33
深秋时节,漫步在开江的广袤乡村,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焕发。但闻漫山瓜果飘香,处处公路环绕,幢幢新楼林立。如此风月如此景,不是江南是开江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的今天,开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。
如画的风景
踏着晨光,我们徜徉在甘棠镇转洞桥村平坦、宽阔的“环形”水泥路上,一路白墙红檐,绿树黄果。放眼望去,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,犹如一条条巨龙盘旋在田野山间,又似一条条银色的腰带连接着幢幢“别墅”。
“近年来,全镇共修建通村通社公路85公里、便民水泥路和碎石路8公里,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,也加速了新农村建设进程。”甘棠镇党委书记李世路如是说。近几年来,开江县先后投资近2亿元,建成通乡油路13.6公里、通村公路544.99公里,新建9个乡镇汽车客运站和15个招呼站,投放25台农村客运汽车,11台农村公交车。如今,在开江的乡镇村落,随处可见新修的公路,一条条平坦的“康庄大道”载着村民奔富的希望无限延伸。
如飞的事业
在开江,让人心怡的除了如画的风景,更有如飞的事业。
来到靖安乡响滩村返乡农民工李相彦等4人合建的天然畜禽养殖场,正遇到李相彦和工人将2000多只“敞养”土鸡装运上车。他高兴地说:“现在大家都喜欢吃原生态的,敞养鸡价格高,估计这车鸡赚个一两万元不成问题。”顺着李相彦手指的方向,只见300余亩坡林地上,散养的牛羊膘肥体壮,土鸡漫山追逐。该县针对村民的文化层次、科技需求,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,鼓励引导村民积极投身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。
为增强培训效果,该县还把课堂延伸到养殖场、大棚内、果园里,利用覆盖全县的远程教育网络,让村民看得实、学得好,真正掌握实用技术。“中国农业大学夏教授讲的食用菌栽培技术,容易学,好掌握。”“山东农业大学李教授讲的西瓜栽培技术也管用哟。”……在普安镇玉皇观村,说起“空中课堂”里的专家教授,村民们如数家珍。走进该村的远程教育播放室,村民们正饶有兴致地收看着《无公害蔬菜种植》专题讲座,还时不时还在笔记本上记录着。如今,通过收看远程教育课程,学习实用技术、了解市场行情、查询致富信息,已成为村民中的新时尚,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、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可靠的智力支持。目前,全县通过远程教育共培养发展种养大户1600多户,培育致富能手2100多名。新发展蔬菜、银杏、水果、葛根等产业基地4.37万亩、发展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大户490户,建畜禽养殖小区15个,新建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15个;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,全县专合社已达228个。
如歌的生活
来到沙坝乡舟家河坝村,村民张修杰家正在装修新居。走进房内,只见窗明几净,洁白的地板熠熠生辉,厕所里新装了洁便盆。“现在收入增加了,环境改善了,我们也过上了像歌中所唱的幸福生活。”在自家的“小洋楼”里,张修杰高兴的话语中带着几分神气。
去年以来,该县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,引导农户美化房前屋后,搞好室内清洁,整理家居摆设,改变精神面貌,科学、健康、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开江的广大农村逐步形成。屋顶太阳能,屋后沼气池,院内花果香,这样的生态新村在全县已涌现100余个。
“过去,我们家厨房里又黑又暗,做起饭来,烟熏火燎,一把鼻涕一把泪,自从用上沼气后,既干净又整洁,烧水做饭方便得很,是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。”在永兴镇糖房坝村说到沼气池,村民们赞不绝口。目前,该县共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沼气池1.5万口,覆盖20个乡镇190多个村,今年计划新增2500余口。
华灯初上,采访结束时已是黄昏时分。我们在糖房坝村的中心游乐园里看到,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簇拥在一起闲聊着,小朋友们快乐地荡着秋千,一群中学生在主题浮雕艺术墙前驻足欣赏……湖光一色,曲桥亭榭,绿树繁花,不由让笔者感叹,真是乡野田舍之间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·陆世斌 本报记者 孙成霖·
刊发于《达州日报》2009年10月17日2版头条
475
1112
948
1033
9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