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42
滚滚清流沿渠奔涌,泽被千家万户;汩汩甘泉溢渠而出,滋润四方农田……走进开江县的城镇村落,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水利工程带来的勃勃生机。
近年来,开江县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指引下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按照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思路,以项目建设为重点,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,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,大力实施惠民水利项目建设,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、生活条件。
安全饮水“润”民心
“现在不用挑水吃了,也不担心水安不安全了,党委政府又为我们造福了!”拧开水龙头,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,任市镇黄泥磅村村民曾凡碧脸上笑开了花。
多年来,任市镇龙王沟村、黄泥磅村、奚家坝村3个村的村民一直饮用着地下水。由于当地地下水的铁锰超标,严重危害着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,饮水安全成了当地群众的“隐痛”。
为解决该地区的安全饮水问题,该县投资60多万元,建成了可供5000人饮用的明桥村级供水站,切实解决了3个村共3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。如今,水龙头一拧,清澈的“放心水”、“健康水”就流在了村民的心坎上,极大地减轻了村民的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。
近年来,开江县坚持“科学规划、突出重点;因地制宜,饮灌结合;项目支撑、多方筹资;建管并重、发挥效益”的原则,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,共投入资金1552万元,在全县17个乡镇,43个村规划实施了中央新增预算内投资第一、第二、第三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,共解决了3.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。
除险加固“安”民心
位于永兴镇姚家坝村的老河堰水库,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由于受当时建设期间的技术、材料、投资、施工的影响,加之年久失修,严重老化,严重威胁着库区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为了让村民能睡上“安稳觉”, 2008年10月,开江县筹集资金50万元,对老河堰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治。在工程建设中,坚持科学规划、高质量、高标准,采用砼六棱块等新材料用于水库大坝整治,使整治后的水库大坝做到了“内坡硬化、外坡绿化”。经过4个月的除险加固整治,该水库于今年2月全面竣工。整治后的老河堰水库新增恢复库容2万方,扩大灌面300亩,极大地保证了水库灌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,切实发挥了水库防汛、抗旱,保蓄、保丰收和养殖等基础作用,大大提高了水库的综合效益。
去年以来,开江县积极创新机制、多方筹资,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力度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完成老河堰、舒家沟、新拱桥、谭家湾、孟家梁、黄家岩等6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,兴建微水工程96处,其中山平塘6口,蓄水池90口,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000多亩。
兴水治旱“暖”民心
开江县位于川东伏旱地区的中心,属河源台地,水资源缺乏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的三分之一,严重制约了全县工农业的发展。
普安镇红庙村的村民多年来饱受干旱缺水的困扰,由于渠道配套不完善,有水无渠,一遇干旱,不少农田仍无法灌溉,农民只能望天兴叹。今年年初,一条长1.8公里的支渠修到了他们的家门口,使该村1200多亩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,切实保证了该村水稻的丰收。
近年来,为了解决农村灌溉的问题,开江紧紧抓住中央、省、市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的契机,牢固树立服务灌区群众,服务全县经济建设的思想,科学规划,大力实施宝石桥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建设。截至目前,全县共投资500多万元,新建红庙支渠、仙耳岩支渠、罗家院支渠、孙家沟支渠、王家垭口支渠、宝石一支渠、二支渠、三支渠、四支渠等十多条支渠,共计20多公里,新增灌溉面积10000多亩,使粮食增产超过100万公斤以上,为农业增产、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。
·陆世斌·
刊于《达州日报》2009年12月10日二版
407
1052
881
949
831